
教練簡介|【中華武術教練 鄭弘彬】
「以武修身,以德傳世。」
自幼埋下武道之種,緣起國術社啟程
自幼對武術懷有濃厚情感,惜因家境清寒,無緣接受正規訓練。年少時身形瘦弱,出身又屬社會邊緣一隅,在成長過程中,常有難以言說的不安與無力感。青少年時期,這種深層的不安全感愈發強烈,遂立志自勉:「唯有習武自強,方能自保立身。」
幸而天不負苦心人,就學期間得遇良機,高中時期接觸校內武術性社團,終於有機會一窺國術堂奧。我毅然決然選擇加入國術社,從此展開了我走入武道、尋根問本的修行之路。
得遇明師啟道,堅持精進不懈
入社不久,便有幸結識吾師——陳添白先生,其人學養深厚、德技並重,對我影響深遠。初識之時,只為一面之緣,然多年之後,緣分漸深,終得拜入門下,開始真正嚴謹而全面的武學修習。
自此,武術於我,不再僅是自我保護之手段,而是成為一生志業、一門修身之道。
自創社團至專職教學,耕耘十五載不輟
大學期間,我創辦校內國術社,自此開始投入教學。彼時初試啼聲,雖力有未逮,然對傳承之責,已深植於心。教學之餘,亦不忘自身修行,回首初心,復入師門,虛心再學。
步入社會後,足跡遍訪各門各派,虛懷若谷,請益於諸位前輩。三十一歲時,正式加入國術協會,開始參與裁判事務,並陸續取得教練與裁判各級證照。歷時十五年,從丙級而至甲級,凡有課程與講習,皆不敢懈怠,力求精進。
至今,仍持續於大學國術社擔任指導教練,傾力培育後進,為傳統武學延續薪火。
武術之道,當以技擊為本、德行為根
於我而言,武術若失去實用性,便失其本真;若無德為依,亦終將流於表面。「武以養德,拳為修心」,是我始終奉行之理念。
我深信,武術不應僅為強身防身,更應為人格之修練、心性的淬鍊。真正的武者,當具備勇而不暴、剛中帶仁之心;應知進退之道,行止有度,心懷敬畏,步步沉穩。
教學之中,我重視心法與技法並重,希冀學員能透過長期訓練,培養出堅忍不拔的意志、冷靜思考的判斷力,並將這份沉穩與克己之心,帶入生活每一處,成為心智與體魄皆強的現代武者。
正統傳承,不為表演,只為真功
「晴武學」所教授者,皆為傳統正宗之武術內容,講究實戰應用與內外兼修,絕非僅以視覺吸引為目的之「花拳繡腿」。
課程內容包含:
- 內家拳法:如形意拳、太極拳、八卦掌等,注重內勁與心法修為
- 外家拳術:如長拳、南拳等,講求結構與動能發勁
- 傳統兵器運用:刀、劍、棍、槍等攻防實用
- 擒拿術與應對技法:強調實戰防身與應變能力
- 心性修養訓練:以提升自律、專注與內在穩定為要
我堅持——武術,須回歸其本,實而不虛、正而不偏,方能真正在學員心中落地生根。
武術是一份責任,亦是一種承諾
教學至今,我始終將「培養有勇有德的現代武者」視為首要目標。學武者,不應僅止於學技,更應學會謙卑、尊重與克己之道。
武術是一種力量,更是一種責任。這份責任,不只是對自己的強健與提升,更是對家庭、社會的正向影響。每一位來到「晴武學」的學員,我皆視為傳承之根苗,悉心指導,循序引領。
誠摯邀請您,一同走進武學之門
無論您是為孩子尋求一處身心兼修的學習場域,或是期望自我精進、重塑體魄與心性,我皆歡迎您加入「晴武學」。
- 這裡,我們不追求速成,但求穩健紮根。
- 這裡,我們不崇尚表面華麗,但求內外兼修。
- 願與志同道合者,共修武道,並肩行遠。
鄭弘彬|以拳修心、以德立命的現代武道職人
經歷
國際武術段位五段
國際A級教練、國際A級裁判
中華民國國術段位四段
中華民國 國術甲級教練
義守大學晴武國術社教練
台北市青年盃、菁英盃 主任裁判
雲林縣縣長盃國術錦標賽稽選手選拔賽裁判
太和盃國術套路及搏擊裁判
台灣世界盃武術錦標賽裁判
逸仙盃全球武術大賽裁判
中正盃國際武術大賽裁判